为什么我国水源地中频繁出现嗅味问题? 嗅味物质鉴别(基础研究) 确定嗅味物质的产生来源(基础研究) 嗅味物质产生消亡机制(文章点) 为什么产嗅藻在我国饮用水源地中特异性生长? 生态位解析(文章点) 环境条件响应机制(文章点) 光响应机制 营养盐响应机制 水力条件响应机制 丝状蓝藻与其他水生生物的竞争机制 水源地嗅味问题管理及预防控制策略 嗅味物质、产嗅藻的快速识别及风险评估(基础方法) 水源嗅味问题预警模型构建(行业需求) 水源地嗅味物质预防、控制策略开发(行业需求) 水源水库建设工程设计与运行建议(指南?标准?)
土霉味类物质 2-甲基异莰醇(√) 密云水库 青草沙水库 金泽水库 珠海水库群 吴江东太湖湖滨水库 土臭素(√) 洋河水库 于桥水库(2017年) 鱼腥味类物质 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确认(婷婷) 黄河冬季沿线城市 青草沙水库春季短期 化学味类物质(非藻源) 太湖流域 金泽水库
研究难点:2-MIB与geosmin相对比较清晰,鱼腥味类物质尚无定论,但针对具体水源产生来源尚存在许多困难 密云水库 2-MIB与浮颤藻(Planktothrix) 基于显微镜镜检与表观统计结果 青草沙水库 2-MIB与丝状藻(席藻、伪鱼腥藻) 基于水库方提供的历史数据与表观统计结果
在藻细胞尺度上: 致嗅物质的合成代谢通路 控制2-MIB、geosmin的功能基因 geosmin (su2015mib) 2-MIB (引物已经设计,定量PCR方法已经构建) 消亡机制(实验室实验, 宗来文章li2012earthy) 嗅味物质降解(降解菌–>工艺) 嗅味物质挥发(挥发速率) 鱼腥味(婷婷) 土霉味(文献报告) 2-MIB 合成路径 geosmin 合成路径 2-MIB qPCR 方法
在水源地尺度上: 产生来源: 内源增长型:密云、青草沙 外源输入型:金泽、东太湖? 消亡机制(调查+原位实验) 传输规律+挥发+降解 金泽水库:出水显著降低,嗅味物质源与汇 珠海水库群:多水库流路上的传输规律
光响应机制 细胞形态决定论(su2014importance) 细胞投影面积决定获取光能能力 扁平率决定细胞能耗水平 丝状藻适应弱光条件生长(丝状藻光条件培养实验) 浮颤藻: 85 μmol photons m⁻² s⁻¹ 伪鱼腥藻: 36 μmol photons m⁻² s⁻¹ 不同波长光对丝状藻生长影响(光谱培养实验:30 μmol photons m⁻² s⁻¹) 红光、绿光生长较好 蓝光下没有生长 结论: 丝状藻能在红绿光下生长,红绿光理论上在深水处比例要高 蓝光下对丝状藻有抑制作用,所以不能在表层爆发 假鱼腥藻 席藻
营养盐响应机制 已有大量文献报道,不作为研究重点 采用细胞形态学解释细胞营养盐吸收机制值得挖掘一下(su2014importance的延续) 水力条件响应机制 文献报道较多,但结果差异非常大 机理复杂,实验重现性差 两方面影响(实验室模拟实验): 不同藻种对流速的响应(在常规水库水力环境中,影响不大) 水力停留时间导致水体的本地稀释效果相比而言更加可观 水力停留时间对丝状藻最大生物量影响
丝状蓝藻与其他水生生物的竞争机制 微囊藻对丝状藻生长影响 野外调查研究 密云水库(生态位文章) 吴江东太湖湖滨水库(库内无微囊藻发现伪鱼腥藻较多) 实验室模拟研究(陆金平) 模拟装置设计 模拟水库环境 光照 温度(分层) 营养盐 补充装置示意图
快速识别(分生方法) 致嗅物质 geosmin:qPCR方法(su2013establishment) 2-MIB:qPCR方法(已开发,未发表) 2-MIB野外快速检测方法 藻类动态 蓝藻(16S rRNA v3-4):注释结果不佳,被细菌掩盖 真核藻类(23S) 产2-MIB藻:基于MIB功能基因进行MiSeq测序获取(徐晓庆) 引物:MIBF/MIBR (350 bp) MIB 功能基因序列及引物设计 MIBF/R 引物验证
产嗅藻的风险评估 纯藻尺度:实验室条件实验 水源水体尺度:GAM模型-基于生态位结合GAM模型预测 GAM模型构建浮颤藻及微囊藻与环境因子关系 致嗅物质的风险评估 纯藻尺度:实验室条件实验 水源水体尺度:分为回归模型 分位回归模型构建产嗅藻细胞与致嗅物质关系
藻类及嗅味预警模型构建 构建不同产嗅藻的预警模型 环境因子响应机制 实时监测数据获取 气象 水文 水质 藻类种群 智慧水源管理平台 基于web搭建实时在线监测数据可视化模块(模块示例) 实验学室分析数据分析模块(藻类、营养盐等)(藻类分析模块示例) 服务端预警模型实现(待开发)
产嗅藻的预防 控营养盐 面源管控(长期) 提升水位,增加传输距离 沉积物锁磷 调节水力条件 降低停留时间,稀释作用(青草沙水库) 清除死水区 生物抑制 浮游藻 水生生物(鱼、水草) 生物浮床 产嗅藻的控制 物理除藻 微囊藻拦截(金泽,吴江东太湖湖滨水库) 打捞(太湖) 化学除藻 硫酸铜 双氧水制剂(Mike, Peter)
优化设计水库 库容 地形(避免浅水区) 进水、出水位置(避免死水区) 停留时间(稀释效率高于藻类增殖速率) 取水口深度(根据不同季节调节取水口深度,避开有害水体) 运行管理建议 进出水流量方案 调节流量,控制水深(密云水库) 调节流量,控制浊度分布(青草沙水库) 调节流量,控制停留时间(金泽、吴江东太湖湖滨水库) 高风险季节水位优化 丝状产嗅藻高发季节提升水位